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,遭廷杖、下诏狱、贬龙场、功高被忌、被诬谋反,受尽了命运的折磨,放在平常人身上,估计早就郁闷而死了。
但是王阳明却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,创立了不朽的学说。
活在当下
王阳明讲过:“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。过去未来事,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。”
意思是,只要常存养此心,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,这就是做学问。那些已经过去的事,想它有什么益处吗?那些还没到来的事,想它有什么益处吗?这样胡思乱想,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。
一个人想活得快乐,就要有这样一种智慧:活在当下。
简单来说,就是活在此刻,专注眼前的事情,不必胡思乱想。
专注于当下,不去计较过去的得失,也不忧虑对于未来的变故,这样的人,内心宁静而清明,因而是快乐的。
心理学已经证明,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,他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之中,进而引发出舒缓的喜悦感。
放下自我
王阳明在龙场时,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。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,始终不能放下自我,放下生死。
王阳明发下大愿: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,还有什么好怕的呢?
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,潜心悟道,终于彻悟“格物致知”的道理。
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,如果不能放下自我、破除我执,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。
易飞老师说:我们觉得痛苦,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失败。而所谓失败,其实就是事情没有像“我”所期望的那样发展,最后事情并没有达到“我”所预期的结果。我们痛苦,因为我们紧紧抱着一个“我”,不愿意放松。
所以王阳明说:寻找快乐,其实就是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。
少点欲求
王阳明曾说:“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”
这里所谓“人欲”,不是指正常的生活欲求,渴了喝水,饿了吃饭,冷了穿衣等等,而是指过度的贪欲。
因此,修养功夫就在一个“减”字上,适当减少那些过度的欲求,从而破除贪欲对心灵的裹挟。这样我们的心灵就能回复到原本的良知了。
细细品味,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