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的人生不由其他任何人决定,完全由自己决定。在每一天的生活中,我们如何思考,如何行动,决定了一切。
不要发牢骚、鸣不平;时时保持谦虚,不骄不躁;感谢生活;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;即便做出自我牺牲,也要努力为社会、为世人尽力。
这种“祈愿他人更好”的、充满关爱的、美丽的“利他之心”,实际上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。
积善行、思利他,看上去似乎绕了远路。
但实际上,就像“好人有好报”这句老话所表达的那样,充满关爱的心灵和行动,不仅能够利于他人,也必定能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用水的流动做比喻的话,简单易懂。比如说,自己和对方之间有一个水盆,水盆里放足了水。如果将盆中的水推向对方,就会水波漾起,结果水还是回到自己这边。
和这个道理一样,关怀他人,让他人喜悦,好的结果就会回到自己身上。我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。
这不是说,“因为我为对方做了什么,希望对方有所回报”,而是对方因我的付出而感到喜悦,我也因对方的喜悦而心情愉悦,也感到自豪。
把“让对方高兴”“帮上了对方的忙”这样的事看作自己最高的喜悦。
达到这样的精神水准时,人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。这种人还能获得天助,自己也能取得成功。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“自利利他”的精神。
有一个故事可以通俗易懂地说明这个道理。
有一个修行僧来到某个寺庙修行,他问寺庙长老:“地狱和天堂到底有什么区别?”长老回答道:“地狱和天堂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场所。”
地狱和天堂都有一口相同的大锅,里面都煮着热气腾腾的美味面条。但是,要吃到锅里的面条,必须用长筷子,像晾衣杆一样长的筷子。
堕落到地狱里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。他们都叫嚷着:“我先吃,我先吃。”争先恐后地围住锅子,把很长的筷子伸到锅里,夹起面条,想要先吃。
但是筷子太长,锅里的面条夹不住,就想抢走别人已经夹起的面条,于是相互争夺起来。
结果面条撒了一地,一口都吃不到。即使运气好夹住了面条,也因为筷子太长而无法将面条放入口中。最终谁都没吃上锅里的面条。这就是地狱的光景。
而天堂的条件虽然和地狱一样,但气氛很和谐。大家都有关爱他人之心,所以优先考虑的都不是自己。
人们围着大锅,用很长的筷子夹起面条之后,都会将面条送到对面人的嘴边说“您先请”,让对方先吃。对面的人吃完后就会说“谢谢,这次轮到您吃了”,于是夹起面条送到对方嘴里。
所以,即使是像晾衣杆一样长的很难使用的筷子,也能一边相互表示感谢,一边开心地一起享用。与混乱嘶叫的地狱环境相同、条件相同、工具相同,天堂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。我想,是人心态的差异制造了天堂和地狱。
环境和物理条件完全一样,一边仿佛在修罗场,怒吼嘶号,你争我夺。结果谁都得不到想要的,大家都痛苦煎熬。
而另一边,却充满了爱与关怀,先人后己,互帮互助,为对方尽力,而对方也给予回报。这样的话,大家都活在和平幸福的环境里。这就是所谓“天堂地狱一念间”。
现实世界也是一样。“只要自己好就行”,以这种赤裸裸的利己心待人处世,必然摩擦冲突不断,同时把自己逼入更坏的方向。
努力摒弃这样的利己之心,从自身做起,用关爱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。
如果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“利他心”,就能构筑起富裕、和平、幸福的社会。每一个人的命运也会朝更好的方向转变。
所谓坦诚之心,就是承认自己有不足,从而发奋努力的谦虚态度。
有能力的人、性情急躁的人、自我意识强烈的人,往往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,即使听了,也会反驳。
但是,真正能够取得进步的人,是怀着坦诚之心、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、经常自我反省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。
有了这样的坦诚之心,这个人的周围就会聚集同样心态的人,这样,力量就能凝聚起来,就能推动事业朝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听起来刺耳的话,往往是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的良言。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,这种态度非常重要。
说到“拥有坦诚之心”,可能有人会理解为“一味听信别人意见的”顺从态度,但并非让大家一味顺从。
在佛教教义中,释迦牟尼佛祖最先强调的是“精进”。不管是修行还是工作,都要拼命努力地投入其中。这就是精进,也是一切的基础。
但如果只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努力,那么取得的成功就不会长久。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,所以释迦牟尼佛祖出于“适可而止”的初衷,向人类开示“知足之心”的重要性。
如果以美好之心发愿,希望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来使世间变得更美好,这样的愿望可以不知满足、永无限度;但对于个人自身的欲望,则应该努力抑制其膨胀。
所以,稻盛和夫说的“知足”绝非是让大家卑躬屈膝、安于现状,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欲望。
再说回坦诚之心,稻盛和夫认为拥有坦诚之心对人生至关重要,“坦诚之心”是进步之母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坦诚之心,就无法成长进步。
松下幸之助先生也一直强调“坦诚之心”的重要性。松下先生连小学都没能毕业,却创立了如今的Panasonic这样的大企业。其原动力正是坦诚之心。
松下先生在二战前就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。如果当时的他因此骄傲自满、自以为是的话,那么松下电器的发展恐怕也就到头了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谦虚的态度,总是说自己“一无学识,二无文凭”,凭借着从别人那里耳听心记所得的学问来不断充实自己。
松下先生就是这样坚持听取别人意见、虚心学习新鲜事物,从而使得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度过的。
所谓“坦诚之心”,即承认自身不足并努力改进的谦虚态度。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。
